《中国螳螂》pdf 珍稀网络资源搜集汇总

刚才在刷抖音的时候,某博主推荐了这本书,根据推荐来说这本书质量还是不错的。
《中国螳螂》从历史文化、螳螂习性、种类介绍、饲养繁殖等多个方面来解说螳螂这类昆虫。作者集多年野外采集成果,通过近干幅标本和生态照片展示了中国的螳螂一百余种。《中国螳螂》是一枚响亮的号角,在昆虫知识科普、另类宠物文化和微距摄影方面,都有不俗表现。
作者朱笑愚,野外工作者,昆虫爱好者,小动物饲养者。毕业于生物科学专业,曾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工作,学习昆虫分类,多次参加保护区考察项目。而后作为自由职业者,多次去西藏、云南、海南等地考察昆虫,足迹遍及神州大地。格林德文化推广部总监,现就职于河北大学博物馆。
合作者吴超,野外工作者,昆虫爱好者,标本控。毕业于植物保护专业,多次去云南、西藏等地考察昆虫,拍摄野生动植物,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,致力于中国螳螂分类研究。

合作者袁勤,标本制作专家,小动物饲养者。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实验师。

附书评:
我拿着一本如此厚重而又不贵的书(译者注:折合 20 欧)- 这本书全部由中文写作,因而如果没有谷歌在线翻译的帮助,我一个字儿也看不懂。尽管如此,我迫不及待地等着这本书的出版,第一时间预定了一本,然后一天天盘算着日期,等待邮政将书送达,直到书最终到手。因为,这本书是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有关螳螂的研究开始以来,最为美丽的一本关于螳螂的书籍。

《中国螳螂》是一本非同寻常的书(虽然书中有一些学术的内容),但这本书主要由昆虫爱好者写著,书中千余张在野外和室内的拍摄的螳螂图片,也是由中国的一些微距摄影爱好者所提供。书中的图片质量接近世界最好的微距作品。在 Julur.com 网站上,可以找到一些关于本书的图片背后的故事和一些图片的相关介绍。(译者注:书中图片部分注明了拍摄者,没有注明的均由作者自己所拍摄。)

当然此书并不是一本仅仅限于图片的影集。书的开头以非常吸引人而具原创性的介绍了一系列关于螳螂的知识。第一部分:螳螂生物学与中国文化。这部分包括了螳螂中文名称的由来、螳螂形态学和行为学:繁殖习性、天敌、寄生物等,螳螂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,以及中国功夫--螳螂拳,还有螳螂卵鞘在中医药中的作用。在书中,作者还发表了一些有趣的观点关于螳螂拟态对于周围环境的适应,也解释了包括蜕皮过程、颜色变化、肢体再生和雌螳螂交配中吃掉雄性的行为。

第二部分,螳螂分类学研究,占据了书中大部分篇幅。开篇讲述了螳螂在昆虫中的分类地位,化石研究,以及螳螂在中国的分类研究历史。然后,是到属级的检索表,其中提供一部分关于科,亚科,属的描述,以及标示了异名。这部分作者基本遵从了德国人 Ehrmann 和 Roy 2002 年关于螳螂的分类整理工作,并稍作了调整。书中提供了大量图片信息,大部分种类的雌雄性标本、卵鞘、若虫和成虫的生态照片,几乎涵盖了所有记载分布于中国的螳螂属,共计 45 属 100 余种类。每个螳螂种类的体长数据、模式产地、分布范围和海拔信息,以及一些螳螂种类喜好的植被类型,还有关于螳螂生物学和繁殖的信息等有趣的内容。

最后一部分,螳螂的观察与饲养。书中围绕这个主题讨论了许多内容,包括宠物贸易的一些情况,呼吁抵制野生动物贸易,预防因随意放生而导致一些物种入侵的问题。介绍了另类宠物文化发展,世界范围人们将螳螂作为宠物来饲养的一些原因。螳螂饲养概要,详细介绍了饲养螳螂所需的各种条件:饲养容器制作、饲料昆虫饲养、疾病问题、繁殖螳螂等等信息。书中又介绍了 10 种在螳螂爱好者间流传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观赏种类。最后,介绍了螳螂标本的制作和保存方法。

这本书的价值难以估量。虽然中国有非常丰富的螳螂物种资源,而由于采集的困难,法律管制标本输出,中文的科学文献也不容易获取等等原因,西方的螳螂爱好者和研究人员都对中国的螳螂种类十分陌生。 1993 年出版《中国螳螂目分类概要》(王天齐)印刷量十分有限,而其中只有分类学特征描述,以及十分粗糙的手绘图。因此,这本《中国螳螂》是第一次对于中国的螳螂种类从形态学上的全面介绍,螳螂物种的多样性以全彩图的方式呈现给中国以及西方的读者。作者为此书付出的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实在令人惊骇。就像这本书的序言中,作者提到的:他不希望这仅仅是一本介绍死物的书,而希望通过书中详尽的介绍和生态图片,呈现一种生命的多样性,一种生命的在自然界中的乐章。作者为此书亲自奔波于野外收集样本,几乎走遍中国,饲养繁殖的螳螂品种也多达 70 余种,同时饲养的数量多达百计。最终,才能在书中呈现如此多的关于螳螂的生物学、物候学和行为学的记录和数据。

尽管此书的作者没有把这本书定位于分类学专著,然而还是在此书中订正了许多存在疑问的种类,包括一些由过去学者发表的异名。与此同时,他们避免了重蹈覆辙,将一些鉴定方面有疑问的种类定为 sp.(未定种类), 而不是仓促发表成新种。此外,增加了许多种类的信息,有一些种类,甚至是属在书中第一次被描述清楚,因为过去的描述过于简单而无法想像他们是什么样子的。这本书包含了亚洲的螳螂区系,有许多非常受欢迎的种类正是在此发源,所以这本书对于饲养螳螂的人来说,都是很有用的,即使他们并不是对中国的种类特别感兴趣。

任何大师之作,也都是存在瑕疵的。这本书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缺少英文的说明。只有学名,一些专业名词给予了英文。其二,这本书对于用来鉴定种类的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,主要是没有给予一些种类的雄性外生殖器特征。有些种类仅凭外部形态图片都是难以区分的。虽然许多种类给予了前足的特征图片,但是作者并没有说明,哪些特征是应该注意可以用于鉴别。虽然作者饲养了大量的螳螂,但是在书中也没有列出一些种类前翅花纹和头部特征的变化范围。没有给予雄性生殖器特征和给予一些特征的变化,这些大大削弱了这本书的科学价值。以上这些问题虽然很明显,但是没有因此降低此书的价值。(译者注:我们推出中文版《中国螳螂》的时候,并没有把它定位于一本科学专著,而是作为一本原创的严谨的科普作品,受众设定为中文读者。没有给予很多研究方面的艰深内容,也是考虑到大多数读者是否需要。目前我们正在推进的《中国螳螂》英文版本,将包括更多的种类形态和分子方面的研究,更为专业内容,满足国外读者们的需求。)

综上所述,我推荐《中国螳螂》这本书给那些对于亚洲东南部的螳螂感兴趣的人们。如果你不介意扫描书的每一页,然后用自动翻译的软件帮助阅读,这本书是必须要有的。这本书填补了我们对于螳螂认知的许多空白,对于那些想要靠自己团队合作出版书的人们而言,也是一个很好的激励!

发表于 世界螳螂论坛会刊 2013 年 10 月
by Evgeny Shcherbakov(俄罗斯螳螂爱好者 - 研究者)

土豪入口1:
土豪入口2:
土豪手机入口:
 

社科、图书馆精入口:

穷B入口:
穷人的天堂,网络资源的入口,
关注公众号后发送 “中国螳螂”获取。
关注公众号后发送 “中国螳螂”获取。

版权声明:
作者:xinyu2ru
链接:https://www.rxx0.com/guanzhu/chinese_mantis_pdf_collection_of_rare_internet_resources.html
来源:RUBLOG-分享我的生活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